摄影:程璐
在中国独立运营后的第三年,印象笔记战略再次变化。
12月16日,在印象笔记举办的战略及产品发布会上,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带来多款新产品的密集发布,扩充印象APP矩阵,并公布了企业战略升级方向——从过去一款工具的“第二大脑”定位,升级为用户提供模块化、自动化和可协作化的All-in-One信息服务平台。
会后,唐毅接受了包括界面新闻在内的媒体专访,全面解读了对印象笔记企业发展、APP矩阵的形成,以及战略升级的思考。据唐毅透露,目前印象笔记平台总用户数达到1亿多,去年付费用户实现了100%的增长,公司研发人员占总比重近70%。
2018年6月,作为Evernote已在中国独立运营近6年的品牌,印象笔记迎来重组,正式成为由一家中方控股的中美合资独立运营实体,至此,印象笔记在战略、技术、产品、运营层面得到中国本土的完整自主权。
回顾过去数年,唐毅表示,2018年之前,印象笔记是一家美国主导的公司,产品和战略上的所有逻辑都是外部逻辑。2018年之后,公司才针对中国市场重新搭建技术架构、优化产品、梳理企业核心战略,直到今天,印象笔记终于对外输出了一系列沉淀结果,唐毅将其称之为“憋大招”。
在产品发布会现场,唐毅带来了全新的印象App家族,对于更轻的场景,印象笔记将有一系列的独立APP来替代,包括管理日程的“印象时间”,展示收藏内容的“收藏家”,面向B端企业和团队用户的“印象TEAMS”,以及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的“Verse”。
如此密集发布新产品、扩充APP矩阵,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常用打法,这可以为企业拓宽疆域,快速试错,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但 “多点出击”的策略究竟能否奏效,还需要时间检验。
对于“印象APP矩阵”的形成,唐毅对界面新闻表示,印象笔记没有APP堆积的强迫症和矩阵策略,而是从解决用户信息管理的需求出发,单向思考,最终碰巧得出了一个矩阵形态的结论。“我们非常鼓励用户在APP之间取舍,甚至我们想自己革自己的命,因为今天你不革自己的命,别人就可能革你的命,所以印象笔记的产品之间一定会出现左右手互搏,我特别愿意看到产品互搏,因为赢了输了都是自己。”
在此次产品和战略发布中,另一个亮点是,印象笔记正在发力B端市场,将全面服务个人和企业级用户。在疫情的催化下,远程办公、在线会议等办公类SaaS服务迎来一波发展热潮,企业和资本纷纷涌入这类赛道。
但唐毅不愿意将印象笔记定义为一家简单的C端或是B端企业,“我们是一家服务知识和知识工作者以及知识企业的公司,B端、C端兼有。”目前的情况是,印象笔记的B端收入相比之下增长得更快,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但C端用户对信息处理工具的付费意愿极强,且印象笔记原来的B端收入基数更小。最终结果如何,唐毅表示乐观其成。
对于B端的业务发展,唐毅表示比较满意。在过去两年全球局势和疫情背景下,印象笔记重新梳理了企业版本方向,针对法律、投资、科技、科研、教育、媒体等具体行业,印象TEAMS将打包整合了软硬件产品能力,为企业用户提供做企业知识管理和团队智能协作服务。据了解,印象TEAMS将于2022年1月正式全面上线。
此外,印象笔记还展示了最新智能硬件系列产品。包括印象笔记在智能书写、扫描、翻译、语音处理等场景下,对智能硬件产品的思考与布局,包括即将上市的EverBUDS、EverPAD、EverBOX等产品。未来印象笔记将在智能文具、智能办公、智能穿戴等领域继续深度探索。
对于B端市场、硬件产品的多元化探索,都可以改变外界对印象笔记“商业模式过于单一”的质疑。对于印象笔记目前的收入构成,唐毅介绍到:“目前为止,印象笔记收入来源都是用户付费,包括工具订阅、内容付费和智能硬件。其中,订阅付费收入占比达到70%-80%,个人和企业用户兼具,还没有广告收入,今年底也将新增一笔第三方广告收入。”
今年3月,印象笔记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引进投资、优化股权架构,都是为了公司在各个层面做好未来登陆A股资本市场的准备。唐毅表示,观察目前国内SaaS行业的估值情况,印象笔记的收入是行业独角兽的2-3倍,未来不排除在上市之前再做一轮Pre IPO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