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中,该书出版于1992年。在元宇宙概念火爆前,《雪崩》是一本典型的小众科幻小说。它最广为人知的标签,是其赛博朋克的文体风格类别——描述超高科技下社会和经济的倒退与崩塌导致的贫穷和颓废。
从很多方面来讲,《雪崩》都是一本颇耐人寻味的小说。
1992年,经过里根政府的政策调整、星球大战计划的数年实行,美国开启全盛时期。此时出版的《雪崩》却预言,枪支、贸易、人才等问题可能成为美国今后发展的掣肘。小说敏锐地指出,技术的发达不足以支撑社会和经济的繁荣,制度的缺位和掣肘反会让高科技加速经济的衰退。而这样的社会经济状况,正是一个活跃发达的元宇宙的基础和背景。在目前关于元宇宙的讨论中,这点被很多人忽略。
《雪崩》对元宇宙的实现进行了详细描绘,成为现在元宇宙赛道技术理念和商业构想的支撑;其中类似AR/VR的设备,已被构想为虚拟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入口。同时,《雪崩》详尽描述了元宇宙最底层的构架,甚至超过了目前元宇宙的实现程度。
斯蒂芬森认为,元宇宙是基于“协议”的。1992年小说出版时,HTTP超文本传输协定刚开始发起。1991年8月,基于HTTP协议的万维网(WWW)概念才正式公布于世。而由此发展的、标志互联网转折点的Mosaic浏览器,直到1993年才开发完成。《雪崩》对于元宇宙底层框架的设想,很可能受到当时刚兴起的HTTP协议的影响,并极具超前意识。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描述反映出,在《雪崩》的构想中,元宇宙的组织模式并不以企业为单位,企业仅是参与者和建设者,而不是组织者和领导者。这意味着企业有多元的形式去参与和营造不同的元宇宙。
与此同时,《雪崩》还具体描绘了元宇宙中的经济价值和潜在的商业机会。小说描绘的元宇宙中“大街”的设置,与元宇宙商业概念兴起后虚拟房地产的火爆不谋而合。虚拟世界虽在理论上可无限延展,但有“入口”、有“大街”的规划和设计显示出,虚拟世界中的资产仍因参与者有限的参与时间、信息注意力和认知能力而具有稀缺性和价值。这样的信息价值为当前以元宇宙为名进行的数字营销、数字“房地产”交易等应用领域的兴起,提供了源头上的解释。
基于社交属性构建数字经济系统,也在《雪崩》中初现雏形。《雪崩》对“化身”的概念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些描述可以解释目前火爆的虚拟头像和化身所蕴含的潜在经济价值。在虚拟世界中,化身的稀缺和价值反映出参与者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这样的信号效应意味着《雪崩》描绘的元宇宙中强烈的社交属性。更为重要的是,小说对元宇宙、化身和“房地产”基于计算机二进制和软件编程的强调,突出了数字世界元宇宙的价值基础——软件和代码。
在这样的数字世界中,人们需要“数字”化身跟别人互动,而电脑高手可以编程绘制化身并拿到市场上去交易,从而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形成对纯粹的数字虚拟资产的供给和需求。这也意味着,真正意义上市场的概念和虚拟经济的循环将开始出现,这样的经济系统是虚拟社会中沟通、交互的基本载体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