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稳中求进”为经济发展总基调的2023年已经过半,在宏观经济基本面改善趋势较明显的背景下,业务模式具备稳固竞争力的部分龙头股正呈现出利润增长、业务突破与估值回归的积极态势。植根于独特的综合金融模式,保险龙头中国平安(601318.SH; 02318.HK)正在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富细节的发展前景与想象空间。
8月30日,中国平安发布2023年半年报显示,在国内经济环境恢复平稳运行的背景下,中国平安整体经营业绩保持稳健,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819.5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8.41亿元,年化营运ROE达18.2%,基本每股营运收益为4.63元。注重股东回报,公司向股东派发2023年中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0.93元,同比增长1.1%。寿险改革成效显著,得益于公司过去三年坚定不移的寿险改革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的回稳向好,2023年上半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新业务价值259.6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5.0%,领跑行业。
对于坐拥近2.3亿用户的综合金融公司而言,要洞察其发展轨迹,最为重要的就是了解其业务模式和增长动因。可以说,走过35年的发展之路,平安稳健增长的底气和源泉,来自其最核心的业务发展底座:综合金融模式。一言蔽之,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是“一个客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为消费者提供“省时、省心、又省钱”的专业、便捷金融消费服务。这样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各金融版块业态之间的业务协同,实现交叉销售、客户迁徙,大幅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客户黏性的同时,也降低企业的渠道营销成本。综合金融是平安一直坚持探索和实践的商业发展模式,也是成功推动平安由一家业务单一的保险公司成长为庞大综合金融集团的“核心引擎”。综合金融最显性的经营指标则体现在平安领先市场的客户规模、客均合同数和客均利润“三个数字”上。平安财报显示,“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持续深化,截至2023年6月末,平安个人客户数超2.29亿,客均合同数较年初增长0.7%至2.99个,超9,071万的个人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29.7%的新增金融客户来自集团医疗生态圈,享有“+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68%。自2019年末至今,在客户数增长了15.6%的同时,客均合同数增长了12.0%。对此,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随着综合金融战略深化,综合金融模式也取得成效,个人客户数、客均合同数稳步增长,客户交叉迁徙程度进一步提升。随着综合金融模式的持续深化,底层发展优势不断凸显,平安的长期向上发展逻辑不断激发资本市场的正向反馈,在今年上半年已经走上了估值回归之路。上半年,平安A股股价从去年底的低点回升至50元区间,港股股价更层在短短3个月里从30港元反弹至60港元水平,体现出规模与运营优势带来的韧性。2023年1-7月,中国平安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213.46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寿险收入3220.89亿元,同比增长9.6%,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产险保险服务收入1,558.99亿元,同比增长7.8%。 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886.10亿元;净利润253.87亿元,同比增长14.9%;年化加权平均ROE为12.65%,延续稳健增长态势。《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基于牢固扎实的综合金融基本盘,在宏观经济不断向好的背景下,平安将能够更加稳健地发挥其立足于中国市场、与时俱进的优势。经过持续深化且已见成效的寿险改革和创新,平安今天的金融生态模式将源源不断为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底气和力量,更具质量、规模与粘性的增长可期。综合金融并非新生事物,自上世纪初在欧美呼应市场需求应运而生,近百年来走过了一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路,诞生了一批以花旗、富国为代表的综合金融集团。在中国金融业,综合金融的概念最早由中国平安创始人马明哲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他认为,随着商业市场的进化,”黑白不同卖”的理念已然过去,综合金融是当今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需求是一切商业活动的前提和起点。实践证明,综合金融对消费者、对金融企业都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对消费者,综合金融是从单一到综合、从繁复到便捷的服务选项。对金融企业,综合金融是提升经营效率和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路径;相较单一金融机构,综合金融集团还具有不可比拟的协同效应且拥有均衡稳定的利润结构。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如今的平安综合金融模式已经迭代为以全面的金融产品和一个账户体系的推出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金融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构金融消费的生态系统,并对需求、产品、渠道、体验进行全面深度融合的创新金融生态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平安的金融科技实力,平安又进一步丰富了当代社会新金融消费模式的升级,从而提出“综合金融消费模式”。这一模式以传统综合金融模式为底座,更加注重将满足消费者全面的需求、全渠道打通、全产品链接、全方位体验等作为核心。这就是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谢永林提出的,以客户需求驱动,落地三大工程:升级客户需求工程、推荐金融顾问工程和深化“四通一平”工程。在消费需求增长、宏观经济回暖的大环境下,这一新模式也是中国平安顺应新消费趋势、助力金融新供给侧改革的体现,将有力地推动消费复苏,从社会层面助推中国金融消费3.0升级。综合金融模式与消费的结合,最鲜明的体现在于其对“人”的吸引力和消费者粘性,聚焦于客户经营。2023年上半年,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深耕个人客户,平安集团稳步推进综合金融战略,夯实客群经营。平安集团个人业务营运利润达到683.55亿元,在全集团的营运利润中占比83%,足见综合金融模式“分量”,也成为了平安夯实金融主业,固本强基的“压舱石”。最新财报显示,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已进一步在市场占有度和客户规模上显示出其领先于行业的优势。整体来看,平安个人业务结合集团生态圈优势,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品牌,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6月末,平安综合金融模式助力保险代理人保费收入和银行零售业务持续稳健增长。2023年上半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新业务价值259.6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5.0%。其中代理人渠道产能大幅提升,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94.3% ;深化与平安银行的独家代理模式,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28.25亿元,同比增长174.7%。 有人说,平安是一家保险集团,也有人说平安是一家具有科技思维与数字化能力,正在探索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的金融集团。但深度解码平安的底色,仍在于综合金融。虽然对于各家机构纷纷祭出“综合金融”的大旗,一时应者云集,但行业一致认为目前国内深刻践行者唯有平安。行业发展综合金融的意愿强烈,首先来自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力空间。麦肯锡预计,2020年到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仍将维持在10%左右,未来十年中国个人金融资产年均增速达9%。以个人金融资产计算,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预计2025年个人金融资产有望达到332万亿。此外,对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占比明显偏低,据央行统计,2019年中国居民的住房资产占总资产的59%,而金融资产占比仅为20%左右;与美国的24%、71%相比,资产配置仍存在优化空间,这预示着未来财富管理市场拥有巨大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国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消费需求还远未得到满足。有研究表明,我国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和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保险密度更是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1/10。因此,中国金融消费市场具有长期高成长性和较强劲的增速。具体到企业层面,解读中期报告,平安立足于综合金融模式的底气有五。一是基于其极具竞争力的综合业务布局和客户基础,平安是全牌照、业务广、协同密的综合金融集团,业务范围覆盖 保险、银行、资管、证券、医疗健康等多业务板块,子公司近30家。二是以发展前景广阔且相对聚焦的中国市场为主战场,锚定金融主业持续发力,旗下的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银行等成员公司行业规模领先,具备极强行业竞争力及市场号召力和雄厚的客户资源,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平安客户。三是由于平安强大的生态构建服务能力。平安通过“金融+医疗健康”生态相互助力和赋能,已经构建起了极具多样性、差异化优势和韧性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这样的体系保障了客户能够获得“省心、省时、省钱”的产品服务。集团旗下仅用户上亿的App客户端就有5个,包括平安金管家、好车主、口袋银行、平安健康和汽车之家,是强大的流量生态平台。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构建金融生态圈的优势在于,能够结合经济发展特点及投资主题,综合全面地构筑产品体系,依托医疗健康生态圈打造“保险+服务”,形成完整闭环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体系。这样的布局直接有利于推动保费及新业务价值的稳健增长,进而赋能综合金融模式的升级革新。而近年来,平安通过匹配理财、医养保障等需求,持续发力财富及养老保险,让享有“+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68%;新签约客户中,近70%使用健康管理服务;超过30%的新增金融客户来自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截至2023年6月末,在平安超2.29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超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约3.43个、客均AUM达5.58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2倍。就无疑是平安医疗生态反哺金融主业的最好“注脚”。四是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平安拥有全球领先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发展专利,形成了平安强大的人工智能客服和数字化运营能力。2021年,马明哲公开表示,“全面数字化必将成为平安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与‘领头雁’。”这意味着平安将基于已有的客户规模和产品优势,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创新水平,持续实现“领跑型”改革。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数字化营销平台助力代理人触客超1.1亿人次,AI坐席服务量覆盖平安81%的客服总量。平安借助综合金融的科技优势不断提升交叉销售的能力与效率和满足集团内客户的迁徙需求。五是高度协同的企业组织文化。平安旗下旗下近30家专业子公司形成了强控股关系,业务高度协调、互相支持、战略协作,也是平安综合金融模式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在平安助推综合金融模式发展并不断升级的基础上,综合金融模式也在不断反哺企业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在推动客户交叉销售、降低获客成本和客户流失率等指标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更通过高互通性的业务协调提升平安的整体业务生态广度和深度,为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在降低成本、提升客户粘性与忠诚度方面,据平安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平安全集团客户交叉迁移总人次达1,204万,在综合金融模式下内部交叉迁徙的获客成本显著低于外部渠道。同时客户财富等级越高,持有平安的合同数越多。从流失率来看, 2023年上半年持有4个及以上客均合同数的客户流失率仅为0.9%。在客户黏性提升的基础上,综合金融模式更能够拉升平安旗下保险、银行、信托、基金等多种产品的交叉销售与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提升盈利能力。通过综合金融对平安金融主业增长的赋能,寿险代理人渠道交叉销售对保费收入增长的贡献、对银行零售业务的贡献等指标明显提升,具体体现为平安产险、养老险短期、平安健康险在保费收入规模中来自综合金融的占比分别为13%、38%、69%。作为平安综合金融模式重要而独特的一环,在产品、服务、渠道等多方面为综合业务增长提供支持的银行业务也与寿险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双向稳健增长。2023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886.10亿元,净利润253.87亿元,同比增长14.9%。银行新增客户、零售客户AUM净增额、信用卡新增发卡量、新一贷和汽车金融贷款发放额等指标方面,增长显著。今年以来,平安寿险业务也在银保渠道的大幅增长下,迎来了NBV(新业务价值)的反弹式高增长达45%。在当前人口结构变化、居民更加追求生活品质和健康管理的背景下,综合金融模式帮助平安覆盖了包括财务管理(资产配置、养老保障和家族信托传承)、品质生活(高档消费、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以及高价值金融产品组合服务等多品类服务,突破传统保险公司的模式和概念,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综合的独特价值,也同时挖掘更高的客均利润。具体来看,平安综合金融的业务协调体现在能够提供不同金融产品组合型服务,除比较经典的银保协同模式外,还有保险金信托组合、汽融车险协同、医疗健康+金融协同等:保险金信托组合将寿险、银行和信托业务协同结合,既发挥了信托的风险隔离、财富传承等作用,也利用了保险的杠杆、风险管理、保障等功能,进而实现“1+1>2”的效果,满足中国家庭不断增长的财富管理和传承的需求;自2002年布局汽车金融业务开始,平安已经构建了包括产险、汽车融资租赁、车险等业务在内的全流程汽车服务生态圈。通过旗下的汽车之家、好车主等平台,客户能够实现从看车、消费贷款、购买车险服务到车主信用卡服务、二手车拍卖等一系列服务,通过银行、产险的高效协同,实现客户的高覆盖度和价值成长;“金融是平安的现在时,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平安发挥银行、寿险、养老险、平安健康和健康险等多业务协同优势,通过医疗健康生态圈持续深化“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的差异化优势。平安还通过“管理式医疗模式”实践,链接支付方与供应方,进一步实现“有温度的金融”。在已有的业务布局基础上,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和经济产业的不断升级,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将不断拓展场景边界,与时俱进地优化升级金融服务能力及水平,带来低成本、高韧性、可持续的发展。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的个人金融市场长期高成长性,财富管理市场增速强劲,个人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个人客户在金融生活中的很多需求有待充分解决。其中,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增长空间巨大,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需求凸显,医疗养老资源供给有较大发展空间。而一直布局医疗健康领域的平安叠加“综合金融”,将持续对平安金融主业提供坚实支撑,并在此基础上赋能其长期高质量的价值释放。可以说,读懂“综合金融”,就是看懂了平安未来增长的巨大潜力。作为行业竞争中的独特优势和护城河,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立足于独特的综合业务布局、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以及强大的客户规模,顺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特点变化,经过实践检验,构成了市场认可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