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风凛冽的冬日,或是乍暖还寒的初春,你是否也曾被突如其来的“感冒”击倒?鼻塞、咳嗽、发热,这些症状似乎每年都会与我们不期而遇。
然而,你知道吗?有些看似普通的“感冒”,实则潜藏着致命的威胁——流感。那么,流感为何会如此危险?它究竟与普通感冒有何不同?下面就让香港时代医疗带大家一探究竟!
AI
流感和普通感冒:像是一对容易被混淆的“孪生兄弟”
在冬春流感高发期间,不少人会将流感症状误认为是普通感冒,导致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流感每年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和29万-65万死亡。
一般来说,典型的普通感冒主要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且病程短,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喉咙痛等,普遍持续7-10天即可自愈。而流感则是由流感病毒引发,传染性强,但不同人感染病毒后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症状与感冒类似,重则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香港时代医疗表示,单从症状上较难区分流感和感冒,因此最快速且最精确的方法就是病原检测。如果没有办法及时进行检测,随着疾病的发展,两者在症状上还是可能出现一些差异,比如流感患者常常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部分人群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致命多米诺效应:流感触发的六大“死亡”链条
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流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流感病毒会损害肺部组织,引发炎症,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时,肺炎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2022年《柳叶刀》研究揭示,病毒性肺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往往在看似平稳的表象下悄然跌破90%,从而让许多患者错失抢救时机。
此外,重症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慢阻肺病患者、孕妇、婴幼儿、肥胖人群等感染流感后,还可能引发以下这些并发症:
① 心脏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约占成人流感的12%。
②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流感相关性脑病更常见于儿童,如癫痫、脑炎和脑膜炎等,而流感导致的成人脑炎、脑血管意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在临床上不常见。
③ 肌肉骨骼并发症:虽然肌痛是流感的突出特征,但真正的肌炎并不常见,而且流感引发的重度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症等更常见于儿童。
④ 中毒性休克:在最近几年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暴发期间,既往健康的儿童和成人均出现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案例,这多跟继发产毒葡萄球菌感染有关。
⑤ 合并感染:流感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容易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死亡风险。
香港时代医疗提醒,当流感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两天及两天以上持续高热、剧烈胸痛、意识模糊、尿量骤减等危险信号时,一定要在家人和朋友的陪同下及时就医。这些症状可能是流感并发症的征兆,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免出现器官受损、严重缺氧等致命情况。
患上流感病毒怎么办?遵医嘱用药
得了流感,并不都需要去医院的,症状较轻的患者只需居家隔离、对症处理即可。但如果出现39℃以上的高热、使用退热药物效果不佳,或有剧烈咳嗽、呼吸急促、胸闷、憋气等严重症状,或者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模糊、尿量骤减等,一定要在家人和朋友的陪同下及时就医,以免出现器官受损,严重缺氧等情况发生。
此外,综合美国儿科学会(AAP)、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以及我国药品说明等的建议:对于重症流感高危人群,如:年龄小于5岁(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超过50岁以上的老人、妊娠期和围产期的妇女、肥胖者以及患上慢性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等,如确诊或高度疑似流感,应在症状出现的48小时内服用奥司他韦(超过48小时后服用也有一定效果),并要吃够5天的疗程。
而非高危人群发生流感时,一般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小,即使不吃奥司他韦大多可自愈;对于症状轻微或明显已好转的流感患者,再服用奥司他韦获益不大,不服药亦可自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奥司他韦的确也被用于流感的化学预防,但并不能代替流感疫苗。只能作为没有接种流感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的紧急临时预防措施。
最后,香港时代医疗提醒,目前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仍是接种流感疫苗,病情预防效果可达到70%-90%,因此除了流感高危人群外,所有年满6个月或以上者都应该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减少自己感染流感病毒风险的同时,有助于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减缓并最终阻断疾病流行,保护个人和家人的健康。详情可浏览:https://cn.medtimes.com.hk/influenza-vaccine。
